四邑方言

四邑方言是指江门市新会、恩平、开平、台山等地的方言,当中以台山话为代表。江门及四邑城区流行广府片粤语。珠海有一半人讲四邑方言(特别是斗门一带),而其他地区则使用香山片粤语,但两者现时已慢慢融合,是四邑方言中最接近广州方言的一种,但四邑方言是粤语系统中跟广州方言差异最大的方言之一。以下简析四邑话与广州话差异较大的原因。
罗贵先祖罗珠,西汉惠帝时为粟内史,后出守九江,并迁家于此,亲植豫章于庭,从此罗氏以豫章为郡望。三十八世孙罗瑰,因佐宋太祖开国有功,授御前干办,后升至彰德军节度。开宝二年(969年)因与范质、王溥等从周旧臣“稍有刑迹”而乞解兵权,以散官就第,自祥符上德里迁至珠玑巷。罗贵是罗瑰的七世孙。由此推断,罗贵这个家族所使用的一直是南楚方言。
南宋绍兴年间珠玑巷36姓97户在罗贵率领下南迁,是珠玑巷最有代表性的一次集体迁徙行动。
粤语形成于汉代的交州首府广信(今封开与梧州),沿西江传播到广州一带。到唐宋时期,已经具有较为稳定的音系和分布格局。因此,在罗贵率领的移民进入之前,粤语已经在冈州一带通行,但并非粤语的中心区。同时,这支汉族移民是以团队的状态进入并以后珠玑巷为中心定居的,他们原有的南楚方言不会轻易放弃,在一段时间和一定范围内继续使用,形成南楚方言与粤语并存的双语现象。随着南迁移民不断增加,他们的方言与粤语之间互相影响、互相吸收,逐步形成一支以粤语音系为基础,同时吸收了闽、赣、吴语音系某些因素的方言,即四邑话。
两宋时期,从珠玑巷南迁的中原及江南氏族有上百批次,有的落脚于冈州,有的落脚于广州、南海、番禺等珠江三角洲腹地,还有的落脚于西江流域的端州、新州等地。由于西江流域和珠江三角洲腹地属于粤语的中心区,这一带通行的粤语已经形成强势,他们只得入乡随俗,逐渐放弃自己的方言而改说当地粤语。然而,从这一带粤语的声韵调中,仍可发现某些类似四邑话的情况,例如:顺德龙江将舌尖送气塞音声母发为喉擦音,顺德大良、番禺市桥及新兴的舌根鼻音和舌根塞音韵母读为舌尖鼻音和舌尖塞音韵母,增城没有撮口呼,等等。这些都是珠玑巷移民方言对当地粤语的影响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