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帝王们行走水路时一般都要乘龙舟。如《穆天子传》卷五:“天子乘鸟舟龙舟,浮于大沼。”最早的御龙舟图像,是长沙城东楚墓出土的战国时一张男子御龙舟帛画。大文豪郭沫若《人物御龙舟画帛》诗道:“仿佛三闾再世,企翘孤鹤相从。陆离长剑握拳中,切云之冠高耸。”《隋书·炀帝纪》载:隋大业元年,隋炀帝命人往江南采木造成龙舟凤舸、黄龙赤艇楼船万艘,“上御龙舟,幸江都。”据载,此御龙舟四重,高45尺,阔50尺,长200尺。上重有正殿、内殿、朝堂,雕梁画栋,金碧辉煌;中二重住美女妃嫔,有120间房,饰以金玉沉檀;下重是内侍住所。皇后乘翔螭舟,另有浮景9艘以及后宫、诸王、公主百宫、僧尼道人、殿脚女、挽船士等,舳橹相接二百里,照耀川陆,骑兵翼两岸而行,旌旗蔽野,极尽奢华。有资料记载,隋朝在建造特大型的龙舟时,已广泛应用钉接榫合的工艺技术,用铁钉取代了木钉、竹钉,使榫接更加牢固。北宋初,更有吴越王向宋帝“献龙舟……上为宫室层楼,设御榻,以备游幸。”南宋画院侍诏李嵩画的“大龙舟”,就是皇帝乘坐的,舟上楼阁巍峨,舟身精雕细镂,彩绘金饰,气象非凡。清康熙皇帝回銮巡视江宁(今南京),坐着御龙舟出石城门,数十万民众夹岸持香呼送,其文武大小臣工绅衿全部穿着公服分班跪送。乾隆皇帝下江南的故事,更是人人耳熟能详。晚清时,皇帝忙于国是无暇到岭南,珠江上难得见到御龙舟的影儿。现存英国维多利亚阿伯特博物院的晚清广州水彩画《御龙舟》,虽然没有把皇帝乘船出巡的阵势描画出来,也算是把百多年前皇帝坐的龙船摆在面前,使我们一睹其形,开了眼界。
Related Posts
-
0“谷”作为农作物可以养神而保持人的“魂、魄、精、志、神”,可以使人精力充沛;但作为自然界的“谷”,她泉出而通川,经历艰难的冲刷促使泥土变化形成平川。从原始崇拜看,远古的时候,“谷”本来就被认为是原始母体,是变化生育之神。综合起来看,“谷神”
-
-
0在广州华林寺里有一个远近闻名的罗汉堂,已有一百多年历史,里面有五百多个罗汉。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华林寺主持祗园和尚始建罗汉堂,并亲到浙江净兹寺描绘五百罗汉的真金面容,作为塑像的依据。咸丰元年(1851年),五百罗汉堂落成。咸丰九年(
-
0广州十八甫路有一条小巷叫怀远驿,它的得名与广州对外贸易有关。怀远驿建于明永乐三年(1405年),是专门招待外国贡使及其随行人员的驿馆。明朝推行闭关锁国政策,外国要与中国互通有无,只能通过朝贡的形式进行,外国政府必须以向中国皇帝朝贡为名,携带
-
0有网友问,经常说广府文化,那广府究竟是指什么地方?跟广州城又有什么关系?广府的称谓源自于广州府。广州府是一个历史行政区划,始设于1368年(明洪武元年),结束于民国初年,是明清时期的广东省设有十大州府之一。广州府管辖包括南海县、番禺县、顺德
-
0戏船,就是可以演戏的船。最早利用戏船进行商业演戏的是明末时苏州虎丘山塘的戏船——卷棚,停泊在水中演戏,船头作戏台,船舱作戏房,观众坐在小船上环绕在周围看戏。史载,清乾隆皇帝南巡苏州、扬州时,除驻跸行宫固定戏台安排妥当外,还要临时搭建戏台,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