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 船

1(1378)

戏船,就是可以演戏的船。最早利用戏船进行商业演戏的是明末时苏州虎丘山塘的戏船——卷棚,停泊在水中演戏,船头作戏台,船舱作戏房,观众坐在小船上环绕在周围看戏。史载,清乾隆皇帝南巡苏州、扬州时,除驻跸行宫固定戏台安排妥当外,还要临时搭建戏台,沿途张灯演戏,水路俱设灯船、戏船。绮彩华灯,奏乐演戏,笙歌不绝,歌舞升平。

明代时,粤剧本地班最早的行会——琼花会馆在佛山成立。乾隆十九年《佛山忠义乡志》有诗曰:“梨园歌舞赛繁华,一带红船泊晚沙。但到年年天贶节,万人围住看琼花。”晚清,有粤剧武生邝新华倡导在广州恩宁路兴建“八和会馆”,成为民间粤剧艺人聚会之所、报赛之所。伶人还到十八甫、光复南等茶楼上座演唱,有时“大老倌”也来登台串演。而后,各地神诞、酬神活动频繁举行,这种晚清时在珠江三角洲一带极为兴盛、专为乡郊神功演出的所谓棚戏,乡人俗称红船粤剧。

据道光十年刻本《佛山街略》记载:本地班常年在珠江三角洲一带“经常或三四班会同唱演,或七八班合演不等”。为便利往来各乡演出,特制船艇二只,运送戏班衣物和大小老倌等,其生活起居及练功均在船上进行,以船为安身处。这种戏船一律髹以红漆,故名红船。并因此形成广东粤剧的“红船制度”。

红船一般长十丈,阔五六丈,可载五六十人。一般两船为一组,分为“天艇”和“地艇”。“柜台”人员、生、旦、末、净等文角及棚面等,住在天艇;武生、小生、六份、大花脸等武角,住在地艇。早期的红船均为全男班,随着红船日渐发展,女角渐受重视,故到其后的华艇,已是男女同班,不再是早期的全男班红船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