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三雕一彩一绣”,具有鲜明的岭南特色

广州“三雕一彩一绣”是具有鲜明岭南特色的民间工艺。三雕是指牙雕、玉雕和木雕,一彩一绣是指广彩和广绣。它是广州众多传统工艺美术种类的主要代表。

广州的象牙雕刻,是以象牙为原料进行雕刻的传统民间手工技艺,产品以镂空、透深的雕刻技艺闻名于世。它以镂雕牙球、花舫、微刻书画为代表,其产品以玉质莹润、精镂细刻见长。广州牙雕源远流长,她的起源可上溯到原始社会新石器晚期或西汉南越国时期。至明清时期,广州成为对外贸易的重要口岸,象牙原料的输入与制品的输出均日益兴盛,其工艺与生产规模达到历史高峰。特别是清代,牙雕技艺全面发展,生产规模居于全国前列,当时不少民间艺人被选送入宫廷,为朝廷制作艺术珍品。民国以来,象牙雕刻的工艺水平也日趋精湛,在全国牙雕行业中独树一帜,被称为南派牙雕或广派牙雕。曾有一个家传户诵的故事:1915年夏天,为庆祝巴拿马运河通航,美国旧金山举办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广州牙雕大师翁昭制作的24层牙球,越洋参展,而日本参展作品也是一个30层的牙球。二者大小相仿,表层雕刻与内部戳花,各尽其妙,但日本的比广州的多了六层,人们都以为金奖非日本莫属。这时,中国代表要求把两个牙球放到沸水里泡煮,结果在众目睽睽之下,日本牙球顷刻四分五裂,而广州牙球则完好无损。原来日本牙球是用胶水拼接粘合的,而广州牙球是用整块象牙雕成的。翁昭的作品因而获得了博览会特等金质奖章。至今,广州象牙球技术已发展到60层。

广州玉雕工艺形成于唐代中后期。清初,各地能工巧匠集中到广州,民间玉器生产蓬勃发展。解放后进入鼎盛时期。2010年广州第十六届亚运会开幕前,一件2亿元的广州玉雕引发全城瞩目,这就是高兆华和7个徒弟用累计超过14000小时完成的《日月同辉》。它分为“九龙环”、“五环”和“嫦娥奔月”三部分,一次性雕琢在一块长宽约62厘米、厚约9厘米的黄龙玉原石上。“九龙”的雕刻,高兆华借鉴了城市雕塑的风格,九条玉龙如腾飞在广场之上。“嫦娥奔月”则采用了反雕法,最薄之处只有0.6毫米。“五环”是由五个空心环组成的,造型灵感来源于“浑天仪”。该作品获得了“广东省第四届民间工艺精品展金奖”。

广州木雕兴起于唐代,明代已形成行业,清代则是广州木雕的巅峰期。“广东金漆木雕”素以工艺精巧细腻而闻名,被誉为全国四大名雕之一。它分为建筑装饰和家具雕刻两类。建筑雕刻多采用樟木制成,有厅堂花榻、门窗、屏风、神案等,陈家祠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里的屏风,梁柱、门窗就体现了广州木雕工艺的特色。广州城隍庙,前廊梁架做工尤为精细,承托卷棚檩子的异形斗拱、墩木、梁枋出头等构件雕有姿态生动的戏曲人物、编幅、寿字、鳌鱼及卷草纹饰,梁枋出头上以木雕狮子身背异形斗拱,别具一格,番禺余荫山房、顺德清晖园饰件,也有不少木雕佳作。同时,家具雕刻以红木家具、酸枝家具为大宗,樟木箱最为有名。一些名贵家具如台、凳、桌、椅、榻、几、案、屏风等,都雕刻着精美秀雅的图案花纹,升华了家具的艺术水准。

广彩生产始于清康熙年间。当时广州工匠借西方传入的“金胎烧珐琅”技法,用进口材料,创制出“铜胎烧珐琅”,后又把这种方法用在白瓷胎上,成为著名的珐琅彩。19世纪初,广彩开始仿照中国缎锦纹样作瓷器装饰,后用金水织地,发展为“织金地”且普遍用于各种瓷器,形成了近代广彩“织金彩瓷”的特点。

广绣与苏绣、湘绣、蜀绣并誉为中国“四大名绣”。它历史悠久,在唐代已有高超技艺,明清绣艺更趋精湛,以后经过艺人的总结,发展和提高,以构图饱满、色彩绚丽、纹理清晰、针法多样等特点而享誉中外。广绣有盘金刺绣和丝绒刺绣两类。清代实行开海贸易后,广绣逐步向商品生产发展,并形成了以广州为中心的刺绣行业,刺绣作坊多在状元坊、新胜街、沙面一带。广绣构图饱满,形象传神,纹理清晰,色泽富丽,针法多样,善于变化,绣工十分惟妙惟肖。代表作品“明代麒麟补子”、“清石青缎‘宝生昌’号广绣花鸟大挂帐”、“清白缎广绣孔雀百鸟花卉插屏”、“清广绣花鸟女服”、“清晚期红木雕八仙框白缎绣花鸟挂屏(四屏)”等均馆藏于广东省博物馆、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或广州市博物馆。

启 示: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和核心。广府文化所具有的“开放、兼容、务实”等基本特性,深深地铸就了广州人的精神品格,为广州创建世界文化名城以深刻的启示。首先,应坚持文化与经济深度融合,使之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形态。在加快广府文化与经济、科技、商贸、旅游等深度融合,在完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培养高层次创新型文化人才等方面下大功夫。其次,应把弘扬广府文化作为广州建设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抓手。建设世界文化名城,必须立足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立足于传承广府文脉,从而形成推动文化建设的合力。再次,应充分发挥政府在培育城市文化体系建设中的独特作用。强化文化自觉意识,重视城市文化品牌建设,创新体制机制,从而切实提供城市文化现代化的发展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