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在“减少餐饮浪费”方面早就走在全国前列

最近“制止餐饮浪费行为”成为社会热点。今年,因为全球疫情和国内水灾的问题,粮食生产紧张,有关方面发起了相关倡议。

正是“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无论是否粮食丰收还是紧张,减少餐饮浪费不但是中国自古以来的文化价值观,也是现代社会所倡导的。

不过,在这波舆论之下,不少机构和餐厅出台的具体执行措施,却直令人苦笑不得:一开始武汉餐饮协会提出“10个进餐客人只能点9个菜”,紧接着辽宁不甘落后地提出了“10个进餐客人只能点8个菜”,而西安更有餐厅推出“顾客剩菜扣服务员分数”的制度……

生活中,浪费现象肯定存在,但毕竟是花自己赚来的钱,浪费了肯定心疼。所以外出就餐,大点特点的次数也不会太多,也没有人天天外出请客,天天需要排场吧?

更何况前不久总理才说了,我国有6亿人月均收入在1000元以下,至少还有几千万人日均消费不足联合国划定的每天1.9美元的贫困线标准。很多人才刚刚解决温饱问题,哪里敢随便浪费?

什么时候人敢随便花钱却毫不心疼呢?当然是花别人的钱的时候!反正钱不是自己的,白花不白花,丝毫不心疼之余还会觉得不把它花得干干净净是自己吃亏了。所以,制止公款吃喝的浪费相比起一般消费者的餐饮浪费更重要得多。

这些动辄上千的菜品,普通人敢花自己的钱然后不吃等着扔掉吗?别说浪费了,点都点不起。因此,许多餐饮协会提议的”N-1”、“N-2”模式纯属搞噱头,实际执行起来困难重重。

另外,对于浪费的定义也不清晰。如果每餐必光盘才叫不浪费,那像是川菜里辣子鸡吃剩的大半盘辣椒、粤菜里白切鸡剩下的鸡头鸡脖鸡屁股,那也算浪费吗?

还有的是,不同菜系的做法、容量差异极大。限制盘数,那么粤菜江浙菜永远不够吃、日料能气死人、东北新疆西北菜则笑傲全国。如果真的把“N-1”、“N-2”规定下来,那么单身狗将永远不能外出吃饭,情侣约会永远需要带上电灯泡。

如果这些措施都根本无法执行,那推出来又有何意义?不是还损害了制定者的权威吗?

广东人爱吃会吃但也省吃

一直以来,很多其他地方的人会觉得广东人很“孤寒”、“小气”,觉得广东人那么有钱却喜欢“打包”、“AA制”、过年发几块钱的红包令人不齿。

而外省也经常有很多新闻报道,谁谁打包了被亲朋好友嫌弃。无外乎就是觉得”打包“是乞丐行为,觉得吃剩下的东西再拿回去吃显得自己过得很不好,像是穷到揭不开锅。

广东人的价值观就是“食几多,点几多”,不爱讲求“面子”、“排场”。特别是对于广东的年轻人来说,为抢埋单而大打出手的事情机会没出现过,“AA制”不是很好吗?那谁还会为面子而点上一桌子吃不完的菜呢?

想要不浪费食物,除了不要多点,打包是一个更优的选择——吃不完打包走,只不过是广东人的常规操作。

“不打包是不可能的,这辈子都不可能的。”广东人如是说。

在广东,就连婚礼宴会都是会打包的。广州很多酒楼,在宴席的尾声,大家都吃得差不多了,服务员会给每围台都送上几个塑料盒和袋子打包。一般一围台的都是比较熟悉的,或者大家都是用公筷,打包简直是“解决第二天吃什么难题”的好方法。

还有很多倡议都提到,餐饮店要推出半份的菜品。其实这些在广东早就实行了,这就是“例牌”和“人头饭”。像是“例牌白切鸡”,就是四分之一只鸡,“例牌白灼虾”就是十只左右的虾等等,刚好对应二至三人的分量。

至于广东以外的餐厅,米饭常常都是一个小木桶装着,一桶一桶地上。这就很容易剩下,而且米饭这种不贵的食物,一般很少打包也不能再塞回去给别人吃。

“唔该,打包。”广东人最常说的一句话,“打包”这个词也是从我们这里传到全国各地的。不自谦地说一句,广东在“减少餐饮浪费”方面早就走在全国前列。

想要真正做到“节约粮食”,长久地解决粮食困境,不如首先为“打包”去污名化,大力提倡打包甚至自带饭盒打包。

从思想上、文化上改变大家对于饭桌上“排面”的追求,让大家放下所谓的面子,不再觉得“打包”、“节约粮食”是一件丢脸的事。

毕竟“节约粮食”不是一件短时间速成的工程,是需要实实在在、千秋万代传承下去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