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剧开台致祭祖师 华光大帝角色转换

粤剧戏班供奉华光大帝为祖师,凡新戏台落成或戏班到某地演出,开锣前必须在戏台上祭拜华光祖师,否则必遭不利。华光大帝本是民间传说之天神,与粤剧戏班本无必然联系,但是,为什么与民间演戏习俗有着利害关系?据传,粤剧戏班尊奉华光为祖师还有一段不寻常的来历。

粤剧祖师传说

传说华光得道转世被封为善王显头官属南帝,粤剧是广府地区一大地方剧种,照例归南帝管辖。古时戏台都是竹木搭成,又凭木船作交通工具,演戏或交通都极易遭火灾,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佛山颜料行会馆演戏失火,烧死观众数百人。华光是火卸兵马大元帅,是掌管火之神,因而,忌火的粤剧伶人奉华光大帝为祖师,以祈福消灾。又因华光闹琼花会而得名,故粤剧行会又称为琼花会馆,会馆的大殿供奉华光神像,称之为琼花宫。每年农历九月廿八是华光神诞,粤剧戏班均举行隆重的祭祖师活动。作为粤剧发源地的佛山古镇,祭奉华光更为隆重,演戏酬神达三四昼夜。

华光帝,对粤剧从业人员和粤剧爱好者来说,是熟悉而亲切的神祇,他是粤剧行业的戏神。在粤剧行业中,公认的戏神至少有4位,分别是华光大帝、田窦二师(注:田窦二师,传说中的两个神仙。据说粤剧以前没有演员懂得翻筋斗,一次,有戏班下乡演出,只见开场前两个孩子在田边翻筋斗,艺人们上前围观。两个孩子却一个筋斗翻进了田窦(“窦”即洞),消失不见。艺人们于是用心模仿,也学会了翻筋斗。从此便把两个孩子供奉为神,并将其称之为“田窦二师”。)、张骞(张五)。在粤剧演出场地的后台,通常设有华光帝及田窦二师的牌位。但是,华光帝的地位,却比其他的戏神更为重要。在还有“八仙班”“过山班”的年代(注:粤剧“过山班”是清末走四乡演出的戏班,而“过山班”中规模较少的又称之为“八仙班”。),班中尽管要奔赴乡村、艰难谋生,但仍不忘带上戏神华光的牌位赴演;而在香港文化博物馆的粤剧文化馆所重构的场景中,后台的神案牌位上排出了七位神祇的名号,但神案上仅摆放着华光大帝的神像;更有学者指出,“今天广州的剧团,基本在后台均供奉华光大帝的神像或牌位” (注:易红霞:《粤剧春班的“开台”演出》(下)载《南国红豆》2008年第2期。)。由此可见,华光帝作为粤剧戏神的影响力是巨大的。华光作为神,经过一代又一代粤剧艺人的集体意识不断叠加,被推崇到粤剧戏神的第一位,因此,即使简化戏神数量,华光大帝仍被保留了下来。华光大帝与粤剧行业的关系,可以说是十分微妙的。关于华光是怎样成为粤剧戏神的,主要有三种传说:一是据陈守仁先生的《仪式、信仰、演剧:神功粤剧在香港》一文载:因凡间演出粤剧,玉帝被惊动了,于是命华光下凡火烧戏棚,但华光看戏入戏,不忍心加害于戏班,于戏班子弟演戏时焚烧香烛衣纸,让玉帝相信戏棚已被火烧。粤剧艺人感激华光的救命之恩,便供奉华光为粤剧戏神。二是据《粤剧大辞典》所载:华光看戏完毕仍未烧戏棚,为了复命但又不忍心伤害民间凡人,就叫扮演天将的演员,手持系有硫黄火药的竹竿,将之点燃后不断舞弄,并一一示范指导。众人依令而行,果然壮观;众人即敬华光为师傅,并请其留名;华光便将自己的火神身份及奉旨烧戏棚之事告知众人,言罢化作一道清烟而去。三是据何锦泉《梨园五十载》回忆:在粤剧解禁之南海县正堂为巴结瑞麟,送了一尊用紫铜造的华光神像给粤人,说供奉火神华光便可免祝融之灾。上述尽管是传说,但却透露出一个信息:华光为粤剧行业神的初期,应该是作为一个保护神而存在的。

从保护神到祖师神的转变

华光大帝是什么时候实现由保护神到祖师神的转变?叶蔚标先生认为是“粤剧解禁之时”。(注:叶蔚标:《从保护神到行业祖师——试论粤剧戏神华光大帝的角色转变》,载《大众文艺》2010年14期。)清咸丰八年(1858年)李文茂起义失败,导致粤剧被禁。在后来的十多年间,粤剧艺人流离失所、惶恐度日。直至同治八年(1869年),粤剧解禁,其后邝新华等粤剧艺人在广州成立八和会馆,粤剧才进入了复苏期。根据何锦泉和黄君武先生忆述,南海县官员捐献的华光神像,入伙时是用八座轿由“德和堂”八名武生穿上戏服抬进去。后来成了惯例,由打武家成立“銮舆堂”,凡是华光诞出游,迎神赛会都由他们抬着出游一番。“銮舆堂”是“德和堂”内的小堂口,华光神牌全称是“喃呒阿弥华光游戏神道佛”,以区别于其他神庙的华光神称谓——敕赐五显华光大帝。至此,粤剧艺人对华光大帝的供奉活动总算和民间的一般供奉有了不同,他们成立了专门的机构——“銮舆堂”去参与祭祀活动。华光大帝在粤剧艺人的信仰中,慢慢地向祖师神过渡了。

从此,粤剧艺人在演出的后台设置华光神像,工作前先向“华光先师”或“华光师傅”上香祝告,以求祖师佑护。此外,八和会馆规定,童子班“开身”,要先到会馆帝君(华光大帝)神前演一出《八仙贺寿》,才算学成、可以演出,才可以加入八和会馆(注:广府粤剧界的行会组织。)和在吉庆公所挂牌卖戏。这时候的华光大帝就有了一种“严师考核徒弟”的意味,有时候,犯错违规的艺人还会被带到华光神像前受罚。(注:黄君武口述、梁元芳整理:《八和会馆馆史》“两廊后供有祖师位,有‘华光先师’,两旁有两张大宫座椅,两边还有四根红棍。……四条红棍是用来对违反行规的人罚在华光祖师面前打屁股用的。”)这种神前献艺、神前领罚的规矩,表明了华光大帝已经完成了从保护神到祖师神的转变。为此,我们可以推断,同治年间的粤剧解禁,不仅为粤剧本身的发展带来了生机,还使粤剧行业信仰发生了改变,实现了华光大帝从单纯保护神到祖师神的地位变化。

华光帝实现由保护神到行业神角色转换是符合当时的社会实际的。首先,粤剧被禁多年,粤剧艺人的地位比“下九流”还要低下,总算盼来了解禁的日子,两广总督批准兴建八和会馆,又有南海县令捐献华光神像,粤剧艺人以此为契机去重振粤剧、提高行业地位就顺理成章了。因此,粤剧从业人员供奉华光大帝为祖师,以实现“借神自重”的目的。其次,当时通俗小说在下层民众中流传甚广,对文化知识较少的粤剧艺人来说,通俗小说不亚于一部平民版“经典”,也为粤剧艺人选择华光大帝为祖师提供了理论依据。根据《南游记》的描述,华光大帝有勇有谋、骁勇善战、奉母至孝,又具有一定的反叛精神,与粤剧艺人的早期经历具有相同之处。还有在《南游记》的结尾记载“华光永镇中界,万民求男生男、求女生女,买卖一本十利,读书者金榜题名,感显应验,永受祭享”,更是满足了粤剧艺人祈求摆脱困苦境况的朴素愿望。再者,粤剧是善于兼容并收的剧种,也不排除他们在与其他行业交流的时候,吸收了该行业的信仰。如,武师因为华光能善战而奉之为祖师,粤剧艺人、特别是打武家出于提高技艺的需要,有必要向武师学习,因此有可能把武师崇拜华光的信仰内容带回本行业,经过相近行业的信仰渗透,粤剧行业也认为华光是祖师爷。

“祭华光祖师”成为增进广府粤剧界凝聚力的纽带

2003年10月23日(农历九月二十八),佛山粤剧博物馆内举行了“文革”后首次大型贺“华光诞”活动,有来自欧洲、澳大利亚、东南亚及广东各地的30多个粤剧民间团体参加。各地粤剧艺人齐聚佛山,参加“拜华光”仪式,成为全球华人维系自身文化背景的情结,成为海内外炎黄子孙增进民族凝聚力的纽带。2009年11月18日,在佛山禅城广东粤剧博物馆举行了“粤剧华光诞民俗活动”,当天还启动了“广佛肇三区文化共建启动仪式”。此届民俗活动首次由政府主导举办,邀请到广佛肇三地(区)相关负责人出席,数十位省港澳、海外粤剧名家和社会知名人士,以及众多省港澳、海外粤剧社团助兴,据称是华光诞举办以来粤剧艺人阵容最鼎盛、规模最隆重的一次。在华光诞正式开始之前,广州市越秀区、佛山市禅城区、肇庆市端州区三区的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共同签署了《广州越秀区、佛山禅城区、肇庆端州区三区文化共建框架协议书》。三区议定,将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每半年)或视情况不定期召开联席会议,会议在三区文广新局设办公室负责日常事务,同时,将成立戏曲、书画、武术、民间工艺、文物、精品之旅等专项工作小组,定期开展共建交流,此外,三区还明确了6项共建项目,其中包括挖掘和保护利用岭南传统文化资源,推进三地文物保护、文化产业发展以及挖掘和推动岭南文化精品之旅。